自2020年以来,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迈雅河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有序实施。如今,迈雅河流域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图为湿地公园水清岸绿,一片秀美。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国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继续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近日,本报记者对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进行了采访。
记者: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马克平: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可以从实施保护措施和生态系统修复两方面来看。
在实施保护措施方面,中国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覆盖的国土面积大约占18%左右,有1万多个保护地;随着国家植物园的揭牌,中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翻开了新篇章,这些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不仅如此,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是中国自然保护的创新模式,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基于不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创立的系统治理模式。它是从整体的系统考虑,进行景观尺度或流域尺度的规划和治理,能够改善中国重要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实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
记者:目前,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哪些成就?
马克平:说起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就,有数据为证: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个体数量40年间增长了67%,朱鹮从最初发现的7只到如今已有至少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物种受威胁趋势明显好于全球的总体趋势,其中种子植物和兽类已经出现受威胁程度降低的趋势。保护成就的取得不仅源于有效的保护行动,而且得益于有力的法律法规建设。中国近10年来颁布和修订了20多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进行了梳理,2008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次发布的时候,大约有4.4万多种生物,到今年的版本,《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包括的物种数已经达到了12.5万种。据统计,中国的高等植物有3.9万多种,鱼类有近5000种,鸟类有接近1500种,兽类有680多种,真菌也很丰富,有1.7万多种。
放眼世界,整个北美洲一共只有1.7万多种高等植物,整个欧洲跟中国的面积相近,也只有1.25万多种,而中国仅云南一个省就有至少1.6万种高等植物。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物种是非常丰富的。
记者:2021年10月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了“昆明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在您看来,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采取哪些行动?
马克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跟中国提倡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是高度一致的。要实现这一愿景,有3件事情很重要,即制定一个未来10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有足够的创新的资金机制支持,建立有效的履约机制。
第一件事就是要务实地策划稍微近一点的目标,也就是未来10年,到2030年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全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机构、人士,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兼具雄心、目标均衡和可执行的未来10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这是为实现愿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就是资金,有了目标、内容,如果没有资金支持,那也很难去实现。第三件事是制定一个有效的履约机制,资金只是一方面,如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如何去评估、如何去调动政府、社会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中国而言,除采取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工作外,还必须通过变革性改变,即推进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这才是从根本上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保护、修复和变革性改变的有机结合,可以称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趋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