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不是指什么(低碳的含义不包括)

一、总体背景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放射长波或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

1992年通过的《联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在第一承诺期至少比1990年减排5%的量化指标;

2007年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确定就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双轨展开谈判;

2009年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为下一阶段谈判提供了政治基础;

2010年通过的《坎昆协议》,为下一阶段谈判提供了框架性安排,并要求各国制定低碳发展战略。

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对发展道路和生活模式影响广泛和深远,是其他全球性问题难以比拟的。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发达国家转变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也要求发展中国家寻求低碳发展道路。

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着力推进低碳发展,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二、基本概念

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概念是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

由于国情、发展阶段以及排放水平的不同,目前国际社会对“低碳”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零碳”,即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是“减碳”,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绝对量减少;三是“降碳”,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对量量减少,目前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如单位GDP或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不仅是一种反映状态的指标,更是一个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低碳化”的过程,即人类活动遵循一条从降碳到减碳,并逐步实现脱碳的演进过程。

低碳发展是一种以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低碳发展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变、低碳和无碳能源开发、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双赢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低碳发展模式的探索,就是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低碳社会是指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新的社会整体形态。

低碳社会是在全面反思传统工业社会的技术模式、组织制度、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可持续性为首要追求,通过低碳技术、低碳文化、低碳生活、低碳制度等系统变革,实现全社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目标。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涉及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全球性革命,其基本的特征指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较低。

低碳技术是指以能源及资源的再生、高效、循环利用为基础,以减少或消除二氧化碳排放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广义上也包括以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排放为特征的技术。

零碳技术:指获取和利用非化石能源,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技术,是作为源头控制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技术;

减碳技术:指在化石能源利用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是作为过程控制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燃料和原料替代技术等;

储碳技术:指在二氧化碳产生以后,捕获、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是作为末端控制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以及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产业,可以用单位增加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来衡量。

从三次产业来看,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服务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低,是低碳产业;从工业内部来看,相对于钢铁、建材、化工而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低,是低碳产业。

低碳能源是指单位热值的能源利用中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能源品种,可以用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来衡量。

各种化石能源产生每公斤标准煤热值当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同,相比煤炭和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也通常称作无碳能源。

绿色发展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地、高效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绿色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循环发展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减量化是指减少资源能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或部件利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低碳发展是循环经济的体现,是绿色产业的前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三、主要模式

1、英国低碳经济模式

英国政府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力图引领世界潮流。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提出英国将走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2008年11月26日开始实施的英国《气候变化法案》,其核心在于确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年,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减少80%。法案设定了三种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制度:一是碳预算制度;二是报告制度;三是排放交易制度。

2、日本低碳社会模式

日本政府倡导低碳社会模式,希望依靠社会整体的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力图提升国家软实力。2007年5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汪洋地球50》倡议,提出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当前水平上减半的目标,以及实现技术创新和建立低碳社会的长期战略计划。日本还提出了面向2050年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的12大行动。

日本也致力于建立低碳的交通发展模式。一是优先战略,日本颁布了“下一代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及“系统战略”新思路,将低碳交通革命置于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希望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在未来发展中处于战略制高点;二是技术减碳,日本出台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涉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生物质能源、智能交通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3、美国低碳技术模式

美国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绿色新政,发展新能源等技术,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一是绿色建筑。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通过节能技术建设成“21世纪”学校;二是绿色电力。到2012年,美国10%的电力将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这个比例则将提高到25%。三是绿色汽车。用10年约1500亿美元资金来发展混合性机动车,目标是到2015美国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期间美国汽车的油耗效率每年提升4%。

美国也致力于加强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研发,试图占领该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化竞争的制高点。早在2000年就开始由能源部主持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封存研发项目,目前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已经成为美国气候变化技术项目战略计划框架下的优先领域。近期的研发重点包括:最优化碳隔离和管理技术,提高石油开采的碳捕获技术及地质储存技术。长期的研发选择则包括:未来其他类型的地质储藏和陆面隔离技术的发展,海洋在碳储藏中的地位及应用海洋进行碳隔离技术等。

四、重点路径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发达国家通过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向低碳转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也呈现下降趋势。高能耗的原材料产业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低排放的金融、服务、信息等产业迅速发展。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低端制造业和冶金、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发展停滞甚至萎缩,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990年至2007年,英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5%下降到23%,第三产业从63%上升到76%,在工业制造业中粗钢产量锐减2/3。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发达国家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90年到2010年,发达国家单位国内生产总结值二氧化碳排放也下降了26.7%。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国民经济中高能耗制造业比重上升的阶段性特征一时难以改变,但仍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要途径。

2、强化节能和提高效能,降低碳排放强度

发达国家在能效水平相对较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抑制能源需求增长,降低二氧化碳。欧盟提出到2020年能效提高20%,发布《能源政策绿皮书》和《提高能源效率行动计划》,明确了涵盖建筑、交通、制造业等十大重点领域提高能效的75项具体措施。通过上述节能措施,欧盟可减少能源消费4亿吨标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亿吨。

强化建筑和交通节能。发达国家能源消费中,工业能耗大多不足30%,而建筑和交通能耗比重各占30%至40%。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1990年至2006年发达国家人均建筑采暖能耗下降19%,单台冰箱、洗衣机等大型家用电器能耗下降24%,新车每百公里油耗平均下降15%。2009年欧盟各成员国全面实施新的建筑能耗标准,大力推广无主动供暖的超低能耗新型建筑,预计可使欧盟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1%。2009年美国制定新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要求2011年所有在美国制造和销售的轿车和轻型卡车每百公里油耗比当前水平下降8%。

3、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一是利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表明,1990年至2010年发达国家总体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20%上升到24.4%,而煤炭比重由24%下降到20%,单位一次能源供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6.6%。

二是积极发展核电。据国际能源署分析,要实现全球减排长期目标,核能装机容量需要由2007年的3.7亿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5亿千瓦和2030年7亿千瓦。法国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33%提高到2008年39%,年发电量占目前总发电量的80%左右。美国在过去30年没有新建核电,2002年能源部重新启动核电计划,目前全美有21家公司申请核电站建设许可证,总数达到34座。

三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欧盟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0%,汽车燃油的10%必须采用生物燃料。

4、保持和增加森林碳汇

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保持和增加碳汇,吸收二氧化碳,是减少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美国虽然是林产品大国,但十分重视森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联邦政府采用“费用分担补助计划”,鼓励各州和私人营造非用材林。《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允许使用10亿吨国内碳排放抵消额度,主要来源就是通过国内森林管理增加碳汇。日本拥有非常完备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森林覆盖率高达67%。

5、重点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研发

尽管该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如果取得技术突破,使成本和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未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减排潜力巨大。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要实现全球减排长期目标,2030年所需减排量的10%将依靠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来实现。

为了争夺未来关键低碳技术主导权,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研发,特别是燃煤发电比重较高的美国,在该技术的机理、潜力、经济性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尝试通过立法,规定2020年之后新建燃煤发电站必须应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

挪威、加拿大等一些国家积极尝试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新途径,增强该技术应用的经济性。

五、重大制度

1、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阶段控制目标分配原则,分解落实各地区及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2、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制度

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制度,按照《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温室气体,控制和约束温室气体排放单位的行为,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作为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

3、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探索建立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

4、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制度

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适应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的基础统计体系。

5、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的透明度,规范温室气体排放监督管理。

6、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制度

探索开展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量。

7、标准、标识与认证制度

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行业标准及低碳产品标准、标识与认识制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3日 21:42:47
下一篇 2022年6月13日 21:42:49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