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19日,俄罗斯将和平号空间站发射进入轨道,虽然和平号不是第一个人类空间站,但却是第一个多舱组装起来的空间站,且运行了15年以上的时间。和平号作为礼炮系列空间站的后续计划,汇集了苏联最先进的航天技术。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却在1970年代将注意力转向到开发航天飞机上,美苏在航天领域有了泾渭分明的发展路线。
图注:国际空间站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桁架结构贯穿整个空间站主体
图注:这是对接其他模块核心舱基础设计,外形就像个球
图注:和平号的核心舱
和平号空间站是个多舱室结构的空间站,主要结构有6个,分别为核心舱,量子1号舱、2号舱、晶体号实验舱、光谱号遥感舱和自然号对地观测舱。舱室之间通过核心舱对接,设置了6个对接接口和可供2名宇航员工作的舱室,该模式应该说是最简单、最成熟的方式,苏俄已经用核心舱对接建立了和平号空间站,但到了国际空间站时代,又有了新的改进。
由于航天飞机强大的运输能力,已经能够将长达十多米的货运送到太空上,这样就给了桁架结构空间站发展的契机。桁架结构的特点是可以在桁架上安装多种功能模块,比如国际空间站的P6桁架和太阳能电池板长度达到73米,质量只有1.5吨,显然这是一个大体积、低质量的模块,只能用航天飞机的货舱运输。其他桁架结构长度有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太阳能电池板就对接到桁架上,主体舱室也挂在桁架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长度达到100多米的空间站主体结构,质量也达到了400多吨。
图注:国际空间站整体结构,桁架结构的使用使得空间非常大
图注: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时候,航天飞机的货舱帮了不少忙
图注:多舱对接模式比较紧凑,和平号与航天飞机对接时,操作空间就非常小
从以上简单对比可以看出,桁架结构的空间站能够支持一个很大的结构,可以携带更多的太阳能电池板,舱室对接也能扩大,毕竟桁架的空间足够大。节点舱对接的空间站模式有局限性,规模不会非常大,受限于各功能舱的大小和接口。从损害管制上看,桁架结构的损害管制比较到位,更加安全,多舱结构对接的空间站一旦出现漏气或者火灾,比较容易蔓延起来,因为每个功能舱之间理论上是连接在一起的。桁架结构的功能舱可以分离,也可以对接,因为桁架上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移动。桁架就像一个晾衣绳,可以外挂许多模块。但桁架结构在组装上有困难,需要航天飞机这样的大容量货舱,如果没有航天飞机,那只能用火箭发射,火箭整流罩有尺寸限制,因此桁架结构的空间站难以发展。
图注:桁架结构的空间站能够扩展规模
图注:和平号空间站显得相当紧凑
多舱结构的空间站没有超大型结构,能够适应火箭的整流罩尺寸,只要一个多功能节点舱,理论上就能对接6个舱室,更加容易建造。国际空间站主体是桁架的,但在功能舱的对接上,也采用了和平号模式,桁架主体上主要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悬挂,这样可以为空间站提供更多的电力。由于桁架尺寸足够大,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充分利用巨大的空间优势,获得更多的太阳能。如果说到空间上的优势,那么桁架结构可以对接更多的飞船,有利于后续规模的扩大。
因此,桁架结构还是节点舱对接占优?显然是桁架结构更好一些,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拓展。苏联解体之后,和平号空间站也放弃继续发展,最终也坠落太平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